《读好书文库》(以下简称《文库》)出版座谈会于1999年11月1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参加座谈会的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清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褚斌杰、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前院长彭斐章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吴慰慈教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吴道弘编审、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肖东发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姚伯岳副教授、南京大学编辑出版研究所张志强所长,参加座谈会的还有《读好书文库》编委会代表: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李春林、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雁研究员、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以及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程志方编审、《文库》责任编辑、云南人民出版社文化教育编辑室马清、胡晓?、郭木玉。
程志方:《文库》在世纪之交出版,具有重要的时代特色和重大的时代意义。
程志方首先对《文库》作了简要介绍。他说:《文库》第一辑十二种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人家庭书架的重大文化和出版工程成功地启动了。这套丛书每本书的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名著的成书过程、内容与价值,及名著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对读书人的影响;2、名著版本的流传,名著的整理、翻译、被改编等情况;3、中外学人对每部名著的评价;4、导读;5、对名著的精华部分进行摘要。
策划和出版《文库》的目的从微观上来说有两点:1、告诉读书人读什么书。《文库》从80种中外名人推荐书目中,采取计量的方法,对这80种书目所推荐的5274种图书进行统计,以各书推荐次数的多少为序,选定300种中外名著为《文库》的选题(计划于十年内出齐300种)。《文库》实际上是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份选读中外名著的最佳推荐书目;2、告诉读书人怎样读好书。《文库》的作者是专攻名著的学者专家。每本导读既概括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也有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为读者提供了一套读懂中外名著的有效方法。
宏观的目的也有两个:1、满足中华民族对文化的饥渴的需要。《文库》的及时出版满足了现代人对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了一座文化智慧的宝库;2、满足中华民族创造新文化的需要。《文库》的显著特点和优点是对代表中外历史文化精华的名著进行了一次学术化和普及化相结合的研究、出版工作,为中国人在批评与继承的基础上消化和吸收中国和世界一切文化成果,并用于创造新文化提供了一种参考。
程社长最后说,《文库》在世纪之交出版具有重要的时代特色和重大的时代意义。
褚斌杰:熔知识性、可读性、学术性于一炉。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文库》的出版作了切实的评价,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曾在北大开设“名著名篇导读”课的褚斌杰教授认为:现已出版的《文库》第一辑十二种熔知识性、可读性、学术性于一炉。知识性,指的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名著做知识性的介绍。在对名著做比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作品作介绍,有益于引导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名著名篇;可读性,搞古代文化、学术研究时,常常只具有深度,而深入浅出的可读性比较差。这套书在浅出方面作得很好,很吸引人,既是入门的书,又是引人深入的书。本来搞古代传统文化有两个任务:1、深入研究。2、向非专业读者进行普及。怎样把深入与导读二者结合起来?《文库》第一辑十二种在这方面做了可喜的尝试。学术性,学术界对每种名著的认识或评价都存在着分歧,这套书做了综合性的介绍,不仅有作者的意见,还广泛地介绍了其他学者的意见。另外,每种书都涉及学术史的问题,如《诗经》学史、《山海经》学史等。例如《文库》中《自然的箫声——庄子》中介绍了历代对这部著作的研究,就构成了《庄子》学史。20世纪末,世界文化处于转型期,对历史文化要有个总结,才能迈出新的一步。褚教授认为,《文库》的读者面应该是相当大的,从古代文化爱好者到大专院校学生,还包括学者。《文库》里的介绍带有导读性,可用较短时间对了解、阅读古典名著,对研究古籍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他认为,每部名著都具有不同的难点,所以建议再出书时,应注意帮助读者解决这些难点,解决得好,导读性就更好。他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认为这是一套值得向学生推荐的好书。褚教授还赞赏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古朴、高雅与大方。
吴慰慈:内容很好,学术水准与品位很高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慰慈教授认为,《文库》从内容来看很具有权威性。内容很好,学术水准与品位很高,对社会、对图书馆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应对导读的问题加以重视。50年代-60年代前半期我国公共图书馆导读工作作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有的图书馆做了导读的工作,有的没有,北大图书馆曾开展过一些导读工作。王余光主编的这一套书内容更广泛,对读者导读的意义更大,指导性更强。现在大多数图书馆则是侧重经济、法律等热点问题的导读,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公共图书馆应大大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吴先生认为这套书的读者面会很广,应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来了解这套书。他相信,在主编的策划运作下,在出版社的倾力协助下,读者会越来越欣赏《文库》,社会效应也会越来越大。
彭斐章:是导读书目的一个大发展
我国著名目录学家、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彭斐章教授认为,《文库》的出版意义是很深远的。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来说、对他这位搞目录学的人来说,这套书在导读书目领域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古代进京赶考前读什么书应该有个书目,书目在古代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研究古代的东西少不了提要——案头书,在古代,有提要的书目是高水平的书目,但那个时候提要限于篇幅,内容不全面。这套书正如梁启超所言:“著书足以备读者之顾问,实目录学家之职务也。”不像提要那样只作简单介绍,而是比较深入地涉及内容,是导读书目的一个大发展。教育部在高校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图书馆把有意义的书陈列起来,这套书是很出色的选书,内容比较广泛,读者面会很广。每部名著的社会意义都有介绍,所以导读的意义就更重大。应让所有学校(包括理工科学校)来推广这套书,起个普及作用。特别是在现在,或在21世纪,导读服务是项很重要的服务,因为人们对读书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楼宇烈:具有普及性,又有一定的专业性;特色鲜明,形式精美。
楼宇烈教授认为《文库》的出版和当前提倡的“读好书”活动可以说是配套工程。这套书品位相当高,既具有普及性,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很适合具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人读,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出不同的导读书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大学生求知欲很强烈,他们不仅为西方文化所吸引,最近几年,中央提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这样一套《文库》很适应当前大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需要。楼教授认为这套书有三个特点:1、在介绍好书情况时考虑得相当周到,介绍了名著的产生、内容、流传、研究的情况,给读书人带来许多方便,节省时间,对专门研究也有参考价值;2、工作细致,有丰富生动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可以了解传统的文化。编辑得很细致、认真,版框的高低都有标注,给读者不仅以方便,而且以知识;3、原文选注很重要,古书在注解过程中加些串讲、给难字注音,这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原著。作为今年“国家图书奖”评委的楼教授相信:两年之后,这套书会得“国家图书奖”,因为该套丛书特色鲜明,形式精美。
肖东发:让外国人知道什么书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
肖东发教授认为,《文库》的300种名著的遴选,是主编用科学的计量方法,经过广泛调查得出的客观的结论,在很深厚的积累基础上编成的。该套丛书在内容上既适合阅读又适合研究,形式上图文并茂,例如附有年轻人从没见过的老《三国演义》版本插图等。字体选择错落有致——正文、引文、封面、插图、字号独具特色。肖教授谈到一点教学感受:大学一年级学生渴求读书,但不知读什么书,这种名著选读正好满足了这种饥渴——在有限的时间内读什么书。从编辑出版角度来讲,这套书在选题、策划方面是成功的,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文库》出满300本,还要考虑对国外的宣传和发行,让外国人知道什么书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他相信《文库》在这方面也会有很好的前景。
谈到《文库》在国外的出版和发行时,程志方社长提到我国进口的文化大大超过出口的文化,版权贸易上进出口逆差为10:1,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向世界宣传中存在的问题。程志方认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应该首先了解什么,读些什么,他们是茫然无知的,《文库》的出版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从这个角度来讲,出这套书为中外文化交流也做了一件好事。
吴道弘:对图书史、出版史、文化史贡献都比较大
吴道弘编审在发言中指出,我们在世纪之交出这套书很有历史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文库》在导读方面比一般导读书目或导读工具书更深入了,更发展了,既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而且普及性又进一步加强了。读者对象比较宽,学生和专家都可以看一看。吴先生认为,《文库》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1、名著的版本和流传,名著的翻译和整理,对图书史、出版史、文化史贡献都比较大;2、中外学人对每部名著的评价,过去的介绍都比较零碎、不集中,没有各种版本的特点。吴先生对插图提出建议,认为有些插图的说明应当更详细,对专家更有用处。
各位专家学者在座谈中都谈到丛书的导读作用,王余光教授强调他们在规划这套书时,导读是一个重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文库》在探索图书对人类社会生活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与影响诸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张志强:可以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张志强认为读名著应是受教育者的基本文化素质,这套书对大一、正处在读书高潮期的学生会有指导作用,一方面指导他们怎样读,另一方面使他们读了以后能知道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他相信这套书可以作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统一。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节目制作人也觉得难以选好书,所以他觉得这个节目可以介绍这套书,让更多的人来读好书。
钱逊:一本好书足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生
钱逊教授认为:《文库》300种选目,对一般读者来说,仍然是太多了,建议搞一本《文库》的导读,在300种中间帮读者选择一些他所需要的书来读,这样读者就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来各取所需。不同的人的爱好不同,有的偏重于文学,有的偏重于哲学。如果有一本导读性的书告诉人有这么一个《文库》,而且帮助他如何根据其兴趣、爱好去选择。钱先生认为整套《文库》是面向大图书馆、大单位的,甚至可以说是面向历史、留给历史的。有时,一本好书足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生,比如《孟子》对杨振宁一生影响很大。真正读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的成长、素质、思考方式和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谈到《文库》规划的300种书对读者是否太多,读者的购买力是否能承受时,王余光说,在《名著的选择》中已把名著分了三个档次,第一档次有75本,对这个问题是早有考虑的。与会学者们建议,可将《名著的选择》一书单独发行,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名著。
姚伯岳:名著之所以流传下来是靠它们的质量。
姚伯岳先生以版本学专家的经验认为,能流传久远的书籍一是靠它本身的质量,二是靠出书的规模。名著之所以流传下来首先就是靠它们的质量。第二是靠图书规模,如丛书,规模大的书,不易散佚,便于长久流传。本《文库》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姚先生强调要突出丛书名,并建议把丛书按层次、专业领域等方面来分类。有一部分历史人物是通过著书立说来传名后世的,因此对书的评判不亚于对人的评判。这是一套集前沿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世纪之交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评判我国的古典名著,意义是深远的。
徐雁:加强了对书籍的评论和对读者的指导
徐雁研究员强调只有解决书籍的价值标准问题,才能真正去指导读者读书、读好书。由于眼下还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被公认的书籍评判标准,所以读者面对茫茫书海不知何去何从,而王余光、程志方发起主编的《文库》正是加强了对书籍的评论和对读者的指导。已出版的《文库》十二种书每种以书籍个体为单元,深入浅出,广征博引,既为人们读书、读好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又富有创意地将“名著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让我们沐浴精神世界的阳光
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只对《文库》给予高度赞扬,还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此,程志方社长表示感谢,并表示在以后编辑出版过程中将采纳大家的建议,云南人民出版社不会辜负读者的期望!在谈到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出版理念“创造太阳”时,程社长说太阳有物质和精神两层意义,人们生活离不了太阳,离不了物质食粮,但人们生活更离不了精神世界的太阳——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每一本书都是精神世界的创造,而不是重复。《文库》对中国、世界文化进行批判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使之得到弘扬、发展,并按照这样的基本风格使之具体化。出版社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这个工程中来。(包国红整理)